新闻聚焦

党永富院士治理土地污染事迹《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2020-09-30 09:42:20

2020-09-30  周口人大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治土专家党永富打造了治土脱贫致富的中国样板

    周口人大全媒体讯(编辑部)2020年9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专题栏目,刊发了由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全国人大代表、老区“土壤医院”筹备组组长、治土专家党永富用自己发明的“三土一肥”技术模式,帮助农民治土,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重大难题,打造了帮助农民治土脱贫致富的中国样板的优秀事迹。

《人民日报》头版题目为《收入做加法,负担做减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万元——老百姓“钱袋子”更鼓了》的文章报道指出:“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河南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农民崔金力兴奋地说。5年前,他的小麦地土壤板结、酸化,亩产只有700斤,在当地土壤治理专家党永富指导下,他不断改善土壤环境,今年亩产超过1200斤,平均每年增收1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事土壤污染防治30多年的治土专家党永富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因疫情影响错过了为冬小麦追施苗肥的时节。党永富根据往年试验数据分析研判,苗期不追肥,将造成小麦20%左右的减产,他果断决定向河南省革命老区西华、鲁山、唐河、确山等4县捐赠了自己在农业领域研制的专利新技术“炭吸附聚谷氨酸”(价值600万元),用于补救20多万亩小麦。

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对上述4个县使用该新技术的小麦实地测产,与未使用该新技术的对照田相比,增产幅度在7.2%-14%之间,平均数增产10.9%;每亩增产粮食38-74公斤,亩均增产粮食56公斤;实际使用面积26万亩,共增产小麦1456万公斤,按每公斤2.4元价格计算,增产小麦价值3494万元,扣除600万元炭吸附聚谷氨酸成本,实际为农民增收2894万元。

来洼村2400多亩小麦全部使用新技术“炭吸附聚谷氨酸”得到补救。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来洼村补救后的小麦测产评估,小麦田实打实测每亩增产280斤小麦,总共增产67.2万斤小麦,按每公斤2.4元价格计算,为农民增产增收80多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治土专家党永富以自己研发的“三土一肥”技术模式,践行了总书记作出的“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打赢污染防治与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