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世界著名高层建筑专家陈祥福院士:求索怀仁是祥福
2019-01-16 03:00:50
七十余年如弹指
一生硕果寄人间
北京冬日的早上,干燥晴朗。而1000公里外的上海,天色稍显阴沉,偶有丝丝冷雨落下。藉由万米高空中一道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两座城市的距离湮灭至无。
七十余年人生;
七十余篇论文;
七十余项设计;
七项工程施工;
七本规范参编;
七百万字著作;
七项成果首创第一;
七项重大工程咨询;
七次全国性学术讲座;
七项国家和部级一等奖;
七份调研报告获中央领导亲批。
这是一位为中国建筑事业奉献终生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为自己一生的成果所下的自豪的评断。
中国的专家、技术,20年前就世界领先!
这位我国著名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专家、国际知名的高层建筑专家,一生设计和主持施工的项目大小近百项,但说起最得意的作品,还要算那座矗立于渤海之阳的高楼。
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建于1996年,设计者:陈祥福
“我印象最深的项目还是青岛的中银大厦,现在叫青岛国际金融中心了。”陈祥福教授兴致勃勃地回忆,“249米高!那是在90年代!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因为建在海边嘛,所以是天然地基,没打桩!是当时天然地基的世界第一高楼!比美国人还高,他们212米。”
美国人盖的楼叫千禧大厦(Millennium Tower),位于加州旧金山,2009年建成后成为当地第三高楼,也是最高的住宅楼,高层纵览湾区海景,甫一竣工便吸引大批名流富豪入住。然而,自2016年起,这栋楼被检测到正以每年约2厘米的速度下沉,并伴以一定角度的倾斜。此时,距这幢耗资3.5亿美元的地标工程建成不到10年。
美国旧金山千禧大厦,建于2009年
“那不行啊,沉降47.5公分,从建筑安全来讲已经不合标准了。”陈教授这样评价这群美国同行的作品。当时,千禧大厦的所有者联系到美国顶级的建筑公司以求解决方案,该公司给出的预算为2至5亿美元,足以再建一幢千禧大厦。这时,美国方面参阅到陈教授2011年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发行的建筑学著作《高层建筑沉降计算:理论与应用》"Settlement Calculation on High-Rise Buildings: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如获至宝,试图通过多种渠道联系作者,甚至不惜动用外交手段。
《高层建筑沉降计算:理论与应用》, 陈祥福著,斯普林格出版社
“最后根据我的理论,还有我们的经验,技术,研究出一种可行的纠偏、控制沉降的方案,费用远远小于美国人。”陈教授说。而同是沿海天然地基高层建筑,由他设计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于1996年,计量沉降11厘米,实际沉降约7厘米,20余年稳如泰山。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中国的专家、中国的技术,在这一领域内世界领先。即使是20年前的理论、经验,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陈教授表示。
年轻人搞建筑,既要肯吃苦,又要能创新
作为新中国建筑事业第一线磨练出的一代建筑大师,陈教授对当代建筑业的年轻人怀有很高的期望。
“我在同济带博士的时候,我对我的学生有几点要求:第一要刻苦努力,学好基础理论。不仅是建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拓扑学、有限元、混沌理论这些知识,因为这些学科不但能帮助你研究学习,还能拓宽你看问题的角度,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第二是要能吃苦。我们搞建筑的人,必须在建筑的第一线摸爬滚打,从遇到的困难中提出问题,才能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闭门造车,空中楼阁,要既懂理论,又能实践。
“第三是要学习国外的知识,也不能丢了祖先的智慧。不仅是国外的先进知识很有帮助,我们祖先的智慧也是值得参考的。所以,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创造性地工作,解决问题,不能按部就班,要懂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这就是我国老一辈建筑人用心血凝结的经验之谈。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半个多世纪的坚忍不拔、上下求索的科研精神,而这种精神让神州大地处处有高楼拔地而起,让世界一次次仰望中国的高度。
未来的城市,是智慧城市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终会老去,但睿智的思想永不衰老,而是在时间的硎石上历久弥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陈教授对于当下若干热点问题的见解发人深省。
“城市化的问题,都是由经济发展衍生出来的。”陈教授解释,“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化造成地皮紧张,进而是交通拥挤,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有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不便。所以说,中国要走发展道的不是‘城市化‘,而是’城镇化‘。要发展农村地区,振兴乡村,注入产业,建设中小城镇,这样才能避免大城市的’城市病‘。”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早在2002年,陈教授就曾针对“小城镇建设”做出发言,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和农村地区“田园共同体”的发展建议。
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
“其实这个城镇化建设,我们国家前期经验确实不足,不过我们现在也正在摸索中前进,相信未来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陈教授对此信心十足。
“现在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就是城市的高精化、智能化。我们建设的不仅是智能城市,而是智慧城市。而打造智慧城市,就要建设智慧交通,充分运用混沌数学、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交通和城市的智慧化。“陈教授表示。
计算机技术实现交通和城市智慧化示意图
”目前,我们在逐步走向智能城市。而未来智慧城市的两大特点,一是智慧交通,二是生态环保。这两点将逐步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然而,智慧是无止境的,正如宇宙无止境、科学无止境一般,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漫长的探索,这可能也是无止境的。”陈教授说。
那么,在这个理想中的智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便利呢?
“未来的智慧城市,会有四大特点:空气好,饮用水洁净,食品安全,建筑健康。这四点是城市中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当智慧城市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空气和水资源的安全就有了保障。而食品安全,一向在我国处于战略性高度,也是未来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至于建筑,未来将会大力发展健康建筑和建筑健康,强调建筑在生态中的作用,核心是以人为本,毕竟,人才是未来智慧城市里生活的重心。”陈教授强调。
以人为本,呵护生态,这一精辟的见解牢牢契合了全球共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世界多个国家的城市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24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长、俄罗斯国家功勋科学家奥列格·尼古拉耶维奇·鲁萨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 给中国藉院士陈祥福颁发联合国国际生态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荣耀之星"奖章,以表彰其在世界生态建设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人生自然,安祥是福
昔日纷至沓来的荣耀,响亮尊荣的头衔,在陈教授看来,不过是人生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在鲜花和闪光灯纷纷退去之后,他在2019年到来之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衣食无忧家庭完整是幸福。
身体健康愉快生活是真福。
延年长寿进取创新是天福。
研究探索心爱怜悯是祥福。
短短数语,道尽了陈教授一生的快乐和幸福的来源。
年轻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宏伟的建设事业,为无数后来者留下宝贵的学术财富;而今,修身惜福,知足常乐,陈教授用他的一生来告诉我们,有价值的人生该怎样度过。
“我还不老!”陈教授爽朗地说,“将来习主席还要领导我们建设雄安新区,我还能再出一份力!”
陈祥福教授在雄安新区研讨会上
陈祥福教授的学识成果、人生智慧
真是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