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代表”党永富:以科技创新引领化学农业转型升级
2020-01-07 08:15:49
本文来源: 新华网 2020-01-07 14:10:46
新华网郑州1月7日电(记者 刘高阳)“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2019年的13277亿斤,年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从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民科学家党永富日前在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会议上说,我国从传统生态有机农业走向化学农业,解决了数千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但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田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同时对水、大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过度使用造成的次生灾害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面临着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
党永富认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在于耕地健康,解决既要确保粮食产量又要提高粮食质量的矛盾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解决我国土壤的短板问题。
作为来自基层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30年如一日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潜心钻研,先后研发出除草剂残留降解、化肥减量增效、重金属钝化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
身处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最有发言权。2019年9月29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富胜村刘柏良家使用了新材料炭吸附聚谷氨酸技术15亩水稻经测产亩产1533斤,每公顷产23000斤,未使用的对照田亩产1300斤,每公顷产19500斤,示范田相比对照田亩增产233斤,每公顷增产3500斤。
2019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吐列毛都农场17000亩大豆田喷施噻吩磺隆后出现药害,大豆苗出现叶子萎缩、发黄,不扎根,停止生长。2019年6月17日,大豆田施用除草剂残留降解技术进行救治,8天后大豆田完全恢复生长,呈现一片生机。
“从2017年到2019年,我连续三年在新疆巴里坤整县推进化肥减量39万亩,在减少化肥20%的情况下,节药化肥1659.4吨,增收3964.2万元,惠及全县60%的农民,形成了化肥减量提质增效整县推进的新疆‘巴里坤模式’。”党永富介绍,他研发的材料新技术在河南西华县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化肥减量增效、粮食提质增产、农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西华经验”,确保了粮食从土壤到餐桌“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了少施肥、多打粮、产品安全又健康的愿望和目标。
目前,党永富研发的重金属钝化技术通过在小麦、水稻上试验,经SGS检测,结果表明,小麦降镉率>21%,小麦降铅率>60%,水稻降镉率和降铅率均>90%。河南农业大学在新乡进行“金不染”土壤修复试验,采用梯度试验设计,得出结论:土壤有效态cd镉含量降低15.14%-54.64%,农产品(小麦)中cd镉降低24.13%—47.05%,铅降低为49%—70%,小麦产量增加11.41%-15.71%,成功实现了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量化精准治理。
据了解,党永富目前累计已推广应用化肥减量增效面积达6000多万亩次,无偿救助治理遭受显性药害面积800多万亩次,推广预防遭受隐性药害面积1.2亿多亩次,让2000多万亩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重污染农田重获生机,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亿元,他也因此被誉为“专注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的新时代农民科学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际环境安全一等奖等荣誉。
“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生态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需要从土地资源的治理、修复、提升入手,以科技创新引领化学农业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土壤这块短板。”党永富认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以高科技推动从化学农业转向过程农业,以农资次生灾害污染防治为技术支撑,建立过程农业系统工程,解决当前碎片化农业,达到农业高产与作物品质兼顾,农业增效与环境永续兼顾,推动人类粮食真正完成求量到量质双赢的历史跨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扛起扛稳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重任。(完)
http://www.ha.xinhuanet.com/news/2020-01/07/c_1125430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