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韩贵清院士: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草业科技革命

2025-10-30 14:03:27

1761808245147089.png

1761808973715317.png

草业扛起生态与食物安全双重使命 —对话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执行会长韩贵清

金秋流彩,万物丰盈 。在第八届(2025)草业大会间隙,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执行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韩贵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围绕“新形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开启草业发展新征程”的大会主题,韩会长就我国草业的发展成就、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进行了深入阐释。

记者:我们注意到,从去年提出“智慧、高效、绿色、节水”,到今年强调“新质生产力”引领,大会主题在不断深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变迁背后的意义?

韩贵清:主题的深化确实反映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时代担当。去年金昌大会,我们更多的考虑是确立现代草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方向。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识到,草业要真正担当起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必须依靠质的跃升。这个“质”,就是新质生产力。它核心在创新,载体是产业,目标在提质增效。这意味着草业发展不能再是传统模式的简单延续,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重塑生产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这不仅是行业内在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1761808245205970.png

记者:正如您所说,创新驱动至关重要。能否请您具体谈谈过去一年来,我国草业在夯实发展基础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韩贵清:过去一年,可以说是草业发展基石进一步筑牢的一年。主要体现在共识凝聚、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三个层面。首先,行业共识更加统一。《“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即到2025年优质饲草产量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超80%,种子自给率达70%,机械化率超65%——这些数字已不仅仅是规划文本,正日益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行动指南和奋斗方向。其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并且真正在田间地头发挥了作用。比如去年重点推广的“苜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后,实践证明可实现亩均节水35%、节肥20%,这为水资源紧缺地区发展生态草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再比如,中国科学院曹晓风院士团队选育的耐盐碱田菁新品系“中科菁1号”,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结荚初期粗蛋白含量达14.5%,头茬鲜草亩产 1.85 吨,绵羊非常爱吃,采食率高达 98%。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盐分富集+有机质返还”机制,能使土壤pH值降低0.5,这为我国高达15亿亩的盐碱地的生物修复和高效利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在产业层面,融合发展的态势也非常好。像甘肃金昌市,去年大会后成功签约了22个牧草产业项目,总金额达5.32亿元,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育繁推、种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常年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 30万亩以上,显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正在基层蓬勃生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业科技小院在2024年完成升级后,现在能容纳52 名科研人员常驻,依托 1500 多亩草地和330多亩耕地开展研究。他们研发的“退化草地免耕补播技术”已经推广到 8 个省区,改良了3万多亩草地,培训了5000多人次农牧民。这个由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首席团队主导的模式,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了农民家,非常值得推广。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也发挥得很出色。蒙草生态集团构建的乡土草种“保、育、繁、推”体系,现在已经保存了2300多种、6.5万份种质资源,制定了528项标准,获得了640项专利。他们开发的“种子包”等产品,能精准适配不同生态修复需求,累计修复了近3300万亩草原、荒漠等,有力支撑了“三北”工程攻坚战。还有基层的实践,比如辽宁彰武县,70多年如一日治理风沙,推广的“4+2+2”治沙模式成效显著,治理了 50 多万亩沙化林草地,促进了 30 多万亩天然植被更新,还探索“生态+文旅”,带动收益超过 1.84 亿元,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好样板。

记者:这些成就确实令人振奋。面向未来,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草业发展,您认为需要从哪些关键领域重点发力?

韩贵清:我们认为,未来需要依靠“四轮驱动”,即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碳汇价值实现和国际合作,来全面激活草业新动能。

第一轮驱动,是强化草种业攻关,筑牢“草业芯片”,这是根本。2024年,我们草种总产量突破了7 万吨,但同期还进口了 6.62万吨,自给率亟待提升。必须紧抓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的机遇,聚焦苜蓿、燕麦、羊草、无芒雀麦等主导品种,加快培育耐盐碱、节水、高蛋白的新品种。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以上。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AI草原”“无人牧场”“智能灌溉”等新技术新装备,让数字科技赋能传统草业,让牧民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第二轮驱动,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夯实发展根基。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草业不仅是生态产业,更是关乎国家蛋白供给和食物安全的战略产业。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推动草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真正做到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草原,像保障粮食安全一样保障饲草饲料安全。要确立“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思路。我们呼吁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对人工种草、草原生态修复、良种繁育等关键环节给予专项补贴,并扩大草业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覆盖范围,让牧民愿意种、放心种、能挣钱。

第三轮驱动,是释放草原碳汇潜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碳库。恢复退化草原、实施草畜平衡、推动科学种草,能带来巨大的碳汇增益。研究显示,修复全部荒漠化土地,年均可新增碳汇5亿到10亿吨;恢复中重度退化草原,碳汇潜力更是高达 40 亿到 60 亿吨,相当于造林碳汇量的 1.4 倍。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科学的草原碳汇监测方法和交易机制,推动碳汇资产纳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 核算,让守护草原、修复生态的地区和人民切实获得经济回报,真正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第四轮驱动,是深化国际合作,增强全球话语权。我国是草原资源第二大国,理应在全球草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参与并努力主导搭建国际草业科技组织与合作平台,推动技术、标准、资源的互联互通。鼓励我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学习借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在饲草加工、牧场管理、种质资源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讲好中国草业故事,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草业强国。

记者:本次大会选择在昆明举办,是否意味着对西南地区草业发展有特别的考量?

韩贵清:确实如此。大会落地昆明,本身就是对西南地区草业振兴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物种多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草业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增长极。但我们也看到,西南草业目前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源富集而开发不足、需求旺盛而供给滞后”。我们希望以这次大会为契机,搭建一个高水平的西南草业创新合作平台,重点在抗逆草种选育、区域性特色饲草开发、草畜配套模式集成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着力构建区域协同机制,推动西南与西北、华南的草业联动发展。我们特别期待云南能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国草业多元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区,为中国特色草业现代化提供新的样本和路径。

记者:您认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层面,应如何进一步支持草业发展?

韩贵清:我想强调一个核心观点:我们必须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草业,像保护农田一样保护草原。草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蛋白之源、营养之源、健康之源、生态之源。坚决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就必须将草业置于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此,我代表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再次郑重呼吁:将草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草原法》 修订进程,真正实现依法护草、依法治草、依法兴草;支持建立国家级草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设立草业专项发展基金,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范围,化解牧民的风险;加快构建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确保“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补偿”,激发内生动力。我始终认为,“要想生态好,必须种好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需要草业的支撑才能更加稳固。让我们紧紧握牢新质生产力这把关键钥匙,共同开启中国草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通过种草兴草、发展畜牧,来改造山河、治穷致富,把草业兴国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做实做好,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我们草业界的磅礴力量!


————以上新闻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专题报道

Copyright © 2018.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