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泳新——艺术与人类生态生命安全
2023-02-07 16:04:57
“艺术如同这个时代的造梦者,它用最前沿的视角分享它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借助超越语言范畴的形式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共鸣。它用独特的方式,传递着对我们赖以生态生命问题的关注。”
孙泳新,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院士、中国著名当代大写意国画家,一位热爱世界和平、传递海峡两岸友谊的使者,一位投身国际生态安全和慈善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艺术拯救人类”的新思维、新理念,是人类生态生存发展正确的新导向。
当前,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最关注的话题之一,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加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这既表明了当今生态安全日趋严峻的问题,也反映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生态”一词,现在的含义主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与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生态学定义可以这样规范:生态学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从艺术角度看,生态主题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对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个人关怀,寄托着他们的情感诉说,其所表现的思想内涵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能够触动人类的心灵,并外化人的行为活动。就像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长达96分钟的现场演讲,包含着政治批判和生态问题的不断切换,就像一管唤醒装睡的人们的强效针剂。在他的叙述中,南极冰层融化、北极熊遭遇猎杀、全球气温纪录逐年攀升等触目惊心的事实都生动得让人触目惊心。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主题和人文关怀是有密切联系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本身是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变化所导致,而人文关怀还包括关怀人类的发展前途和终极命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均属于全人类共同利益问题,所以我始终坚信艺术是可以拯救人类的,因为艺术的本质和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
随着工业与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现在正面临两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改造,环境遭到了破坏造成了生态失衡,如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这些都对人们的生存与生命产生了威胁。而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性认识较为浅薄。这些现实问题造成生态灾难频发,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人们的精神文化被物质化。生态画家何帅臻的《何处是家乡》将五只白鹤放进灰暗的天空,与背景朦胧的现代工业建筑融为一体,象征着城市的建筑造成了生物无家可归的现象,同时也阐述了人与自然背道而驰的生存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我认为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唤醒人们拯救自然环境与生态家园的责任。作为艺术家需要感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们心理、精神的变化,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深入描绘人们的生活细节和动植物的生存状态。画家沈军的《网系列》作品用鸟被网捕住的状态,表现动物被伤害的场景,画中的鸟儿被网缠住,孤立无援,作者便是通过“死鸟挂在网上”传达出画家对鸟类的同情,并对人类的无情捕杀行为表示批判!这些揭露生态危机,动物生存家园消失,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真正唤醒生态环境危机意识。
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所以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艺术创作的思想与内容。当艺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创作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发生改变。从价值角度出发,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可以从认知价值、教育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认知价值
就认知价值来说,艺术家们通过生态主题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与这个社会所遭到的生态危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动物灭绝等环境问题,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当今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通过体验生活与观察看到这些问题所在之后,经常将自己比作植物、动物并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相互结合。通过艺术创作,结合艺术语言、构图、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力,通过作品透露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感观,让人们产生共鸣,从而让人们直接意识到现实的生态危机。
(二)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艺术生态主题创作最重要的社会价值。我始终认为人们观念的改变、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才是解除当今社会中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艺术生态主题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环保和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建设需要考虑人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生态行为、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知识等。生态人格的培养,对当代青少年也具有较强的熏陶和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可以从艺术生态主题作品中看到如今自然与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受到艺术家们情绪与生态思想的感染,并努力参与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来,养成环保观念,培养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的习惯。合理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精神需求和理想构建。
同时,生态主题作品对地域的环境生态也起到了宣传作用,观者从生态主题作品中可以领略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以及认识现实问题,
看到不管是中国哪个地域都有可能存在生态危机。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五位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已被提升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相信当艺术家们纷纷拿起画笔绘画,关于生态主题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当他们承担起艺术家社会责任和使命,传播与激发人们的生态良知与生态保护的观念的时候。当生态主题展览与生态作品的产生与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追求的时候。当生态保护、绿色出行、节约水资源等活动的宣传与实施不断出现的时候,人们才会逐渐树立起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以生态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生命安全意识,也与人民的环保意识将交替成长。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但随着经济发展背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它和生态学的发展出现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始终是当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而与生态主题相关的艺术创作,正是艺术家们用来表达生态问题严重性的重要手段,这些艺术作品能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家园、关爱自然的刻不容缓,所以,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艺术创作将是我长期关注的焦点,艺术并不是高屋建瓴,但也不是下里巴人,它既是一种社会存在,又不仅仅是社会存在,它连接现实与想象,跨越时空的阻碍,无视语言的隔阂,阐述世界美、人类美、社会美,它既是物质的反映,也是意识的寄托,它承载着全世界的梦想,唯有通过艺术传递生态美,传递环境美,人类才可以拯救自己,并进一步得到长足的进步,才能让世界唱出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