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永富院士:靠科技力量改善土壤产好粮
2019-03-18 13:33:56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2019年3月18日
党永富,1966年出生,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全国人大代表,现任
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环境报记者 宋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和他带来的三瓶土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为什么会带来这三瓶土?背后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长期和土壤污染防治打交道的他这次带来了哪些建议?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采访了这位“土代表”——党永富。
中国环境报:您带来的这三瓶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这三瓶土有哪些含义?背后有什么故事?您今年带来的议案应该也与这些土有关吧?
党永富:我来自农村,是一个农民,主要就是与土打交道,对土壤的感情很深,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都在从事治土的工作。
今年两会,我带来的所有议案和建议都与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系,比如我提出的关于耕地质量保护法立法的议案,还有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立法的议案。同时,我还带来了在河南省试点节药节肥的建议。
我带来的这3瓶土,第一瓶代表着发展传统农业的土壤,虽然没有污染,但农作物产量并不高,不能满足人们吃饱肚子的需求;第二瓶代表我们现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有钱了,开始大量购买使用化肥,让我们实现了“吃饱”这个目标,但由于长时间大量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我们的土壤慢慢就板结了,并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第三瓶我称之为“希望之土”,进入新时代,可以科技力量,解决耕地化肥农药污染的问题,在数量不减的基础上,提高粮食的质量。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农村目前的耕地质量状况面临哪些严峻的问题?
党永富: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对我国目前的耕地质量状况有明确的阐述,总的来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根据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超标点位为19.4%。我国耕地退化面积超过40%,土壤污染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呈现南酸北碱的态势。
在我看来,目前我们耕地的状况可以用亚健康来形容,主要体现在土壤的板结、酸化等方面。土壤板结后,肥料的吸收能力就下降了,农民不得不增加化肥的用量,过度施肥又会造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已经有相关的科研单位做过调研,也有一些数据显示,农作物能吸收利用的化肥只占35%左右,更多的是“上天入地”了,对空气、水造成的污染都不容忽视。
化肥对于促进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就好比一个人,顿顿都是大鱼大肉,身体也受不了。对于土地来说,化肥就是肉,有机肥才是粗粮和蔬菜。
中国环境报:防治耕地污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党永富:我认为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药节肥。化肥对于促进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过量使用化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就好比一个人,顿顿都是大鱼大肉,身体也受不了。对于土地来说,化肥就是肉,有机肥才是粗粮和蔬菜。
具体要说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得依靠科技。科技改变生活这话一点不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是依靠科技,通过氮肥、磷肥、钾肥等和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饱的转变。现在,进入新时代,老百姓有了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利用科技的力量,用新技术新方法,让大家从吃饱到吃好,用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使用化肥方面,既然化肥目前仍不可替代,那就要与时俱进。治理化肥污染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要循序渐进,在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采用新技术使土壤的肥力慢慢恢复,农作物的吸收力就增强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环境报:围绕节药节肥,您开展过哪些相关调查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有没有哪些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比如几年间的数据变化情况?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推广应用?
党永富:先说农药污染的问题,这主要指的就是除草剂,我可以举个例子。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位种田大户,叫刘大成。2018年,他承包了1.3万亩土地,这些土地由于过量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已经被污染了,不管是种玉米还是种高粱,都活不成,对于刘大成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但通过技术修复,他承包的土地恢复了健康,挽回了400多万元的损失。
在使用化肥方面,既然化肥目前仍不可替代,那就要与时俱进。治理化肥污染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要循序渐进,在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采用新技术使土壤的肥力慢慢恢复,农作物的吸收力就增强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有成熟的有机水溶肥技术,成本低,可以实现减肥增产,代替部分化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这项技术现在不仅在河南省西华县应用了,而且还在河南省对口援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进行了整县推进,连续两年指导农民对13万亩土地开展化肥减量。实践证明,在化肥减量20%的情况下,小麦增产8.2%,品质提升了3个百分点。
中国环境报:防治耕地污染,除了节药节肥,您认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党永富:我认为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膜的污染,再有一个是生活垃圾污染。农膜也是我近几年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去年做过调研,1亩地的农膜能达到27公斤,都是碎农膜,清理不出来,已经严重影响土壤结构了。后续再播种的时候,种子扎根就有可能扎在农膜上。而且农膜是含有有害成分的,时间长了对人身体是有害的。对此,我建议尽快开展农膜替代工作,推广使用厚的、能回收的农膜。
除了这些具体的工作,我认为要防治耕地污染,人的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农村的事情说难办也不难办,只要有一个真正管事的人就能办成。在防治耕地污染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组织村支书或者基层的工作人员多出去看看,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地方是怎样做的,多交流学习,开阔眼界,耕地污染防治这项工作才能做好。
中国环境报:下一步,对于治理土壤污染、确保粮食安全,您有哪些建议或者设想?
党永富:在我看来,探索实施“过程农业”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现在虽然有不少食品加工企业宣称零添加,但他们能控制的仅是加工环节,粮食种植前土壤的状况、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收割后的晾晒储藏等环节,都是无法控制的。实施“过程农业”,就是打造一个全过程的农业产业链,从保障土壤安全开始,让各环节的污染可控,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河南省西华县、黑龙江、新疆都进行过“过程农业”的探索实践,包括小麦、茶叶、大米、面粉等,这些“过程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经过SGS的检测,远低于欧盟标准,可以为“过程农业”的推广提供借鉴。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19-03/18/content_81510.htm?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