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共襄盛会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院士科技创新 研讨会在宁波成功召开
2024-09-26 16:36:08
大会背景
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际科技组织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其中鼓励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的决定倍受振奋和鼓舞。决定中还强调科技社团、国际科技组织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科技社团、国际科技组织的繁荣发展被视为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论断。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对国际科技组织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将激励着国际科技组织自立自强,发挥高端人才智慧,为建设中国成为高水平的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作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有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担当起推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发展的大任。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更好的发挥中国院院士们的智慧。经协商,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承办,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协办的“中国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大会暨国际院士科技创新研讨会”于2024年9月2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阳光毫生大酒店会议大厅隆重召开。以生态生命健康为主题,吸引700多院士、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员参会。大会设主会场及其12个分会场,其中国际院士论坛分会场最位为注目。大会主题鲜明,人才济济,气场宏大,湛称业界盛会。
黄正明院士在开幕式讲话
在开幕式上,黄正明院士代表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讲话。当讲到生态安全生命健康方面,他说这是本次国际院士科技创新研讨会专门探讨的主要内容。当今,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确保生态安全,才能实现生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际院士参与,将为我们带来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成果,为我们在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领域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会主会场先后有5位院士围绕生态生命健康主题分别展开主旨报告。首先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兼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率先作主旨报告,题目为“微生态与人类健康的理论关系与发展趋势”;抛砖引玉,接着由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作“科技进步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报告;第三位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徐波院士,作“医疗装备创新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报告;第四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在线作“从科技创新转化为医疗服务创新”的报告;第五位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毛振宾院士,作“监管科学引领高端医疗装备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报告。五位院士的报告使整个主会场沉浸在高端前沿,科技创新,学术分享的热烈氛围之中,参会者无不为之而赞叹。这种两会合一(中国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大会和国际院士科技创新研讨会)的办会模式,不仅助力于医疗装备创新发展,而且还举院士们之力,增强科技创新思维,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黄正明、顾晓松、徐波、毛振宾四位院士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大会主会场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前排就坐着36位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水、电、土、气、医药、建筑、艺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科或行业的领军人物,著名的研究者,科学家。另外还请来了本科学院(总院)负责组织建设的德米特里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和庄松林院士等。共计39位院士,群贤毕至,汇聚一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高端科技人才方阵,助力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事业,共同探索生态安全生命健康的科技前沿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本届大会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新当选的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颁发证书环节。今年的8月中旬,由其中国院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遴选2024新的院士。评选前报名候选院士33名,经过严格的遴选,其中有17位遴选过关,经上报总院审批,他们荣幸地当选为2024年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新的院士,成为中国院领导的新的院士成员。颁奖环节,总院特派负责组织建设的副主席德米特里院士和负责中国院建设与发展的黄正明副主席为新当选院士颁发院士证书。他们是:杜继臣、韩贵清、项玉章、禹宝庆、薛冰、毕亚雄、侯连兵、黄勇、肖纯凌、凌沛学、杨华清、张宗申、赵健、娄岩、蒋平安、梁会亮、刘健。场面隆重而庄严。
这些新当选院士,将成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具有创新活力的有生力量,由他们加盟中国院,不仅壮大了中国院的队伍,而且增强了中国院实力。在中国院的领导下,新老院士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创未来。
17位新院士颁证场景照片
颁证场面除了专家、学者参与外,更耀眼的是还有19位老院士作见证。他们是:黄正明、德米特里、尹伯悦、徐波、王河、刘宗超、梁会亮、彭培根、党永富、刘焕兰、李青山、宋达琳、符军、毛振宾、苑振亭、杨德业、吴浩人、彭飞、王维义。从而彰显了中国院乃至科学院不仅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还是一个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有院士队伍、有办院章程和管理规范的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及其中国院。始终坚持“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院训,紧扣国际国内生态安全生命健康事业而砥砺前行。
院士们认真聆听黄正明院长的报告
下午的分会场为院士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研讨专场。新老院士同聚一堂,相互交谈,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成果分享。会场氛围显得十分热切,关系显得非常融洽。会上由黄正明院长作了关于中国院代表参会巴西《联合国第五届(2024)全球气候发展大会》的纪实报道,使命在肩,知远而行,纪实中国代表团远飞巴西30小时,参加由联合国组织的第五届全球气候大会的真实经历。感人而倍受鼓舞。
然后,黄正明院长还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的重大部署进行了解读。最后对中国院未来发展相关问题作了分析报告。现就讲话全文如下:
最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决定》还强调,科技社团、国际科技组织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科技社团、国际科技组织的繁荣发展是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国际科技组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出台了新的决策,为国际科技组织扎根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联合国新闻署注册,经社理事会授权特别咨商地位的“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完全适合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的《决定》。
关于本科学院落地中国之事,我们早已向国家科协提出过落地建立办事处(科研机构)的申请,早已将相关材料递交国家科协并得到受理备案。现在新时代有了新政策,国际科技组织在中国的繁荣发展被视为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就给国际科学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前不久(今年的7月下旬到8月初),中国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战略,越需要东西联动或对口支援帮扶的重要论述,受新疆自治区党委同意批准,已在乌鲁木齐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生态安全生命健康院士港,简称“新疆国际院士港”,并在昌吉学院和喀什科协分别建立了院士分港。
黄正明院士就新疆国际院士港方案与马兴瑞书记交谈
最近(9月13日)黄正明、杨伟俊两位院士与新疆自治区科协谢淑艳主任,还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张福长,丁荣成副会长一同专门对新疆国际院士港昌吉分港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昌吉学院党委书记罗旭兼院长对此非常重视,调动全院力量支持院士分港的建设与发展。
黄正明院长考察新疆昌吉国际院士分港与昌吉学院罗旭书记合影
经考察院士分港的硬件和软件均已建成和配齐,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科学院中国院院士为基本队伍,并海纳百川,广招贤才,“引凤入巢”,欢迎其他科学院院士进港共谋发展大业。
新疆昌吉国际院士港院士专家考察合影
在上述基础上,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东西联动和对口支援帮扶,创新驱动等重要论述,而组织中国院院士奔赴新疆欠发达地区展开帮扶工作。由新疆自治区科协主导,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支持的“天山南北院士行,生态安全生命健康系列活动,在黄正明院长的带领下,有25位院士,15位专家,10位管理人员参加由喀什、巴州到北疆的阿勒泰地区全程的调研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现状,人才结构等调研,成功而圆满的完成了系列活动的全部任务,并写了一份调研报告上报给新疆自治区科协。整个活动得到了新疆自治区政府艾尔肯主席的大力支持。
党永富院士、黄正明院士、艾尔肯主席、侯天侦院士、尹伯悦院士合影
总而言之,这次国际院士科技创新研讨会创下了历史之最。第一彰显了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对中国院的支持力度,特派负责组织建设的副主席德米特里院士专程来中国院支持国际院士科技创新研讨会,并为新选院士颁发院士证书和工作证。第二凸显了中国院的整体实力。35名新老院士齐聚一堂,老中青三结合,助力医疗装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第三未来本科学院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中国院在总院的支持下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