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明院士:以跨学科力量共同筑牢从医药科学到生态安全坚固防线
2025-10-19 15:41:31
10月16日上午,以“强化食安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分院主席(院长)、黄正明院士应邀出席并讲话,其讲到: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医药教育和生态生命安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食品与药品,从来就是守护人类健康最前线、最根本的两大支柱。古人云“药食同源”,而在现代科学视野下,我们更应认识到:安全的食品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成为引发疾病的隐性根源。
首先,食品安全是“人民健康”的基石,其本质是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医药界有一句格言:“预防重于治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当我们从医药科学的角度审视食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营养和能量,更是复杂的化学成分集合。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污染……,它们在人体内的富集与相互作用,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挑战着我们的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
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就是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就是落实“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最有效实践。一个强大的食品安全体系,本身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
其次,医药科学是食品安全的“侦察兵”与“解码器”,为精准监管赋能。
面对复杂的食品安全风险,我们如何精准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在这里,医药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在风险评估领域,我们利用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精确评估某种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安全阈值,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限量标准提供核心依据。
在检测技术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灵敏度,追溯病原体的来源,识别未知的风险物质。
在健康效应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揭示了某些食品污染物与长期健康结局之间的关联,从而推动监管政策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的前瞻性转变。可以说,现代食品安全监管,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融合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精准监管”新时代。它要求我们的监管者、产业界和科学家们,必须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
再次,生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活水”,呼唤全局性治理。如果说,医药科学帮助我们解决了“检测”和“评估”的问题,那么,要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上游的环节——生态环境。
我所在的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始终强调生态、生命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土不好,苗难壮;水不净,食难安。”这要求我们必须将食品安全的治理边界,从加工厂、厨房,大幅前移至农田、牧场、鱼塘。
站在医药科学与生态安全的交叉点上,我们看到了一幅更为宏大的食品安全治理图景。它不再是某个部门、某个环节的孤立战斗,而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筑牢从医药科学到生态安全的坚固防线,让中国人民的饭碗里,不仅盛满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生命的尊严与健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