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健康生活来自健康土壤” 党永富院士:治土先锋的生态链探索

2025-11-14 09:47:03

1763085261274148.png

2025年11月11日,在河南央土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伙伴会议上,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央土生态首席技术专家、中原学者党永富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乔传令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从科研和实践等角度揭示“健康土壤”与“健康生活”的密切关联。

党永富院士表示,土壤是地球上最根本的生命支持系统,从土壤微生物到农产品营养结构,再到人体微生态,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共生的生命链条。

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化肥,保证了粮食产量,但也带来了农药残留、土壤板结等副作用。在有些地方,土壤不能顺畅“呼吸”,小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为摆脱这一困境,党永富和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三土三方”技术路径。

所谓“三土”,指的是三类问题土壤:障碍土壤、退化土壤和营养失衡土壤。“三方”是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一是“消障”,利用除草剂残留氧奈酮降解酶技术分解残留,提高蚯蚓与微生物数量;二是“改土”,运用炭吸附聚谷氨酸技术平衡酸碱度、加深耕层,使土壤重新松软透气;三是“培肥”,通过高分子有机水溶肥促进有机无机结合,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这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田间地头得到了验证,成为近年来全省农业系统的主推技术之一。

党永富院士强调,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有机质含量和矿物质结构,决定了农产品的营养品质。通过“土壤—作物—人体”的生态链传递路径,保持身体内微生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土壤中除草剂、杀虫剂的降解,高度依赖其中的微生物。”乔传令在专题报告中,进一步阐释了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她说,土壤中现有的微生物在分解农药残留方面存在菌群少、靶向窄的问题。通过合成生物学设计,可以构建多功能工程菌,使之在农药降解中更加广谱、高效,成为效果突出的生物修复工具。土壤中多种多样的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进而被人体利用,才能避免营养成分不均衡形成的“隐性饥饿”问题。希望通过多学科协同,推动兼顾生态保育和公共健康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为全球土壤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河南日报农村版》2025年11月14日第01版,原文作者: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徐明琪。


Copyright © 2018.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