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融合与生态共生 王河院士解码岭南建筑的当代价值
2025-11-14 10:02:41

2025年11月9日至11日,以“城市更新・价值重构”为主题的 2025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作为我国建筑领域层级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盛会,本次年会聚焦行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设计价值重塑、数字技术赋能等关键议题,尤其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生态修复与生命安全保障中的实践应用,为建筑领域前沿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搭建深度交流平台。
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南粤工匠、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始人王河院士受邀出席本次年会,并在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学会举办的 “循象应心・赓续共荣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让城市重构生机” 论坛上作核心报告,其分享内容为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岭南实践路径。

王河院士以《从 “行商庭院” 到 “酒家园林” 谈起 —— 岭南建筑故事》为题,深度剖析 “城市更新・价值重构” 背景下,岭南园林文化基因与现代城市更新的融合路径,引发全场热烈反响。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王河院士在传统建筑研究与实践领域深耕 40 年,成果斐然,先后出版《岭南建筑学派》《岭南建筑新语》《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四部专著;提出岭南园林与岭南派建筑的 “活态空间” 理论,该理论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生态的动态适配,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命安全韧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他还构建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岭南城市设计与乡村振兴 “三要论、七要素” 设计理念,将生态保护、资源循环、生命安全保障融入建筑设计核心。
报告中,王河院士以明清十三行 “行商庭院” 到改革开放时期白天鹅宾馆 “故乡水” 庭院的功能空间与文化演绎脉络为切入点,揭示岭南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共生智慧。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十三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其行商庭院是 “一带一路”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岭南传统园林建筑 “厅堂结合、厅亭结合、厅榭结合、厅廊结合” 的独特艺术设计手法,既实现了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又最大化保留自然生态肌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 “行商庭院” 范式,为当今 “一带一路” 背景下跨文化设计中的生态适配、生命安全保障提供 “本土化融合” 的经典范例。
“这种将美学与商贸、居住、社交等实用功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空间布局,在十八、十九世纪对岭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园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更具备极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王河院士强调,该布局模式直接启发现代园林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实现功能需求、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价值协同共生的前沿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空间提供优秀范式,助力区域建筑领域形成兼顾生态安全、文化传承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讲好中国生态建筑故事奠定基础。

在圆桌讨论环节,针对 “建筑行业低迷的时代下设计行业如何破局” 核心议题,王河院士从生态生命安全与产业升级协同视角提出关键建议:应构建国家设计中心,推动设计成为赋能生态保护、保障生命安全的新质生产力。当前,中国的 “设计 +” 正经历 “一分为三” 的学科重构 —— 艺术学的感性、工学的理性、交叉学科的融合性,三者看似分野实则互为表里,而设计已成为打破学科壁垒、解决生态修复与技术应用协同问题的 “方法论”。未来需进一步构建 “全链条式” 设计生态,推动 “经纬交织” 的学科融合,建立 “设计 + 生态安全”“设计 + 生命保障” 等跨界实验室,助力建筑领域实现从 “弯道超车” 到 “换道超车”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