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院士港,深耕共建,谋划未来 ——新疆国际院士港工作推进座谈会纪实
2025-11-17 00:19:03

黄正明院长与罗旭书记合影
近日,11月10—11日,新疆生态安全生命健康国际院士港(简称“新疆国际院士港”)工作推进座谈会暨“2025国际院士港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会”在昌吉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分院(主席)院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荣誉会长黄正明院士带领娄岩院士、林进秘书长、刘磊法务,及娄岩院士团队罗亚梅院长一行与昌吉学院罗旭书记,杨莲红副院长及教学、科研、后勤部门等领导,齐聚新疆国际院士港,围绕院士港建设成效、共建责任、未来发展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凝聚起“维护好、利用好、发展好”院士港的强大共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下面分三部分分别表述如下:
第一部分:院士港工作推进座谈会
一、应势而生:锚定战略需求,构筑创新高地
新疆国际院士港的诞生,既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契合新疆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关键布局。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新疆在生态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需求日益迫切,而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科技创新转化不畅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

双方领导在院士港办公室合影
为贯彻落实新疆关于建立院士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2024年7月26日,新疆国际院士港正式揭牌成立,落户昌吉州昌吉学院科研楼,由中国分院与昌吉学院携手共建,成为新疆首个聚焦生态安全与生命健康领域的高端创新平台。院士港的建立,港内聚集众多院士,不仅填补了新疆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与前沿科技研发领域的平台空白,更搭建起连接国内外顶尖智慧与区域产业需求的桥梁,为新疆破解创新痛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关怀备至:多级联动赋能,凝聚发展合力
院士港的稳步成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了建港以来的建设历程,细数各方给予的全方位保障。中国分院对院士港内涵建设始终牵挂于心,黄正明院长半年内两次率队奔赴昌吉,实地考察建设情况、召开专题座谈、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统筹科研项目引入、创新团队遴选等核心工作,以实际行动履行中国分院赋予的建设责任。

院士港工作推进座谈会实况
昌吉学院作为共建主体,罗旭书记与黄正明院长共同担任管理核心。学校领导将院士港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常态性开展关心指导,为院士港提供了一栋专属科研楼,明确一层、三层为科研场地,二层为办公、展示及小型会议空间,配齐科研仪器设备,全方位保障院士专家办公与科研需求,让硬件设施迅速达到开工运行标准。自治区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倾斜、资源协调等方式,为院士港发展保驾护航,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同心共建:分工协作发力,扛起使命担当
“院士港的发展,是中国分院与昌吉学院的共同责任,更是服务新疆发展的共同使命。”座谈会上,双方代表对共建责任达成高度共识。根据共建协议,中国分院与昌吉学院形成了“内涵建设+基础保障”的分工协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力。
中国分院聚焦院士港核心竞争力培育,承担起科研项目引入、科研团队选入、学术活动组织等内涵建设任务。建港以来,已成功引入多位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如黄正明院长利用院士港、院士工作站平台对新疆巴州尉犁县中药罗布麻、甘草等产品升级进行帮扶研究;禹宝庆院士牵头举办“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专项课题研讨;王河院士发挥专业优势,为昌吉学院三期建设工程成功设计图案,近期有望开工实施;林占熺院士发明的菌草技术支援昌吉州呼图壁大面积菌草种植,喜获丰收;娄岩院士立足院士港,为昌吉州第二医院建立了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研究基地,在林进秘书长的主持下,由娄岩院士,罗亚梅院长分别作了“2025国际院士港人工智能学术报告”,深受与会者欢迎。还有侯天侦院士、薛冰院士、毕亚雄院士也分别利用院士港大平台,就新疆盐碱地治理,沙漠边缘治理等取得明显效果。

领导们在院士港参观考察
另外,还积极推动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在中国落地相关事宜,为未来院士港注入高端智力资源与前沿科研活力。昌吉学院则依托66年办学积淀与学科优势,扛起基础建设与服务保障重任。学校工科引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材料科学与工程自治区重点学科,以及新疆低阶煤高值化绿色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院士港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与技术保障;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自治区一流专业,更成为产学研融合、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依托 。双方以“共管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为原则,共同推动院士港从雏形走向成熟。
院长携秘书长、法务在院士港合影
四、谋远笃行:锚定三维目标,续写发展新篇
座谈会上,“维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与会代表围绕这一目标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勾勒出院士港未来发展的清晰蓝图。
1.维护好院士港,要聚焦长效保障。一方面持续做好科研楼、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日常运维与升级,确保科研条件稳定可靠;另一方面完善共管机制,优化服务流程,为院士团队与科研人员提供全周期、精细化服务,营造安心科研、舒心创新的良好环境。
2.利用好院士港,要深化产学研融合。立足新疆优势产业与发展需求,聚焦生态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院士团队科研方向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依托昌吉学院的人才培养资源,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技术技能培训,让院士港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新疆现代煤化工、绿色能源等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3.发展好院士港,要拓展开放格局。持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吸引更多海内外顶尖院士与创新团队入驻。2025年5月17日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主导下,昌吉学院、中国分院和新疆院士港共同承办了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全体院士大会,与会的俄罗斯院士们个个赞扬中国的办会风格,规范的组织程序;搭建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品牌;将院士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度绑定,逐步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创新高地,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潮起东方风正劲,奋楫扬帆启新程。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总结了新疆国际院士港建设以来的成效与经验,更凝聚了深耕共建的决心与谋划未来的共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分院与昌吉学院将继续携手并肩,以院士港为纽带,汇聚全球智慧、深耕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让这颗镶嵌在天山北坡的创新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领导们在院士港工作推进会后合影
第二部分:智能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近日,由新疆国际院士港主办、昌吉学院协办的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会在昌吉学院科研楼隆重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分院黄正明院长精心策划,汇聚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以“理论赋能实践,智能融合发展”为核心,为新疆国际院士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动力,也为高校学科建设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

娄岩院士课前与昌吉学院领导合影
作为新疆国际院士港内涵建设的核心推动者,黄正明院长始终聚焦院士港“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搭建高端科创与人才平台”的核心使命。此次策划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会,既是对院士港“科研项目引入、学术活动开展”核心职责的践行,更是立足新疆发展需求的前瞻性布局。黄正明院长在策划中强调,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与“点火器”,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正是院士港实现“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定位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搭建这一高端学术平台,既能汇聚全球智慧为院士港的科研方向校准导航,加速科研团队组建与核心技术攻关,又能以学术交流激活创新生态,让院士港成为新疆乃至西北区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高地”与“成果转化枢纽”,为院士港的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与人才基础。
报告会中,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融合路径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共识。从理论层面看,人工智能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范式革新的契机。正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所强调的“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昌吉学院作为院士港共建单位,正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探索“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模式。在师范类专业中融入智能教学技术,在理工科专业中强化AI研发应用,在人文社科领域探索智能数据分析应用,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从实践维度而言,院士港已具备的科研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与报告会凝聚的学术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专家们结合新疆本地需求提出的“人工智能+生态安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应用方向,正推动学院学科建设从“知识传授”向“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双轨并行转变,让学科建设既扎根学术前沿,又服务地方发展。
本次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黄正明院长对院士港建设的深远谋划,更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双重落地。在理论层面,它明晰了人工智能与高校学科融合的核心路径,为同类院校的学科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实践层面,通过院士专家与高校科研团队、本地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速了学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新疆的生态安全、生命健康等核心领域。未来,新疆国际院士港将以此次报告会为起点,持续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深化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新疆创新型省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能动能。

院士港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会全场实况
第三部分:报告会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动力
由新疆国际院士港主办、昌吉学院协办的人工智能学术报告会,有罗旭书记、罗亚梅院长,娄岩院士三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其中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娄岩院士的主题报告成为全场的焦点。娄岩院士以《人工智能在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与实践应用》为题作报告,其分享的热点内容精准契合新疆发展需求与学院学科特色,引发全场深度共鸣。报告聚焦“AI+生态监测”“AI+智慧教育”“AI+生命健康”三大核心方向,提出“技术赋能场景、场景反哺学科”的融合逻辑——以新疆生态安全监测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阐述人工智能在荒漠治理、水资源调配等领域的精准应用方案;结合师范类院校优势,解析智能教学系统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双重突破;针对边疆地区医疗资源分布特点,提出AI辅助诊断、远程医疗协作的落地路径。这些热点议题既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又紧扣新疆本地发展痛点,为学科融合指明了“需求导向、场景落地”的核心方向。

娄岩院士在昌吉学院作主题报告
在学科融合的关键节点上,报告会明确了“三维对接”的核心逻辑。一是技术与学科的节点对接,以娄岩院士报告中提及的AI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为纽带,打通昌吉学院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的壁垒,组建跨学科专项研究团队;二是平台与资源的节点对接,依托院士港的科研硬件、专家资源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立“院士指导+团队攻关+学生参与”的协同机制;三是需求与成果的节点对接,聚焦新疆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将融合方向锁定在生态保护、教育提质、医疗普惠等关键领域,让学科融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服务地方发展。
此次报告会更推动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新路径。在教学实践方面,学院明确将娄岩院士报告中的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实训”“跨学科项目设计”等特色课程,推行“理论讲授+算法实践+场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同时搭建AI教学实训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院士港科研项目的数据处理、模型测试等环节,实现“以研促教、教学相长”;在科研创新方面,确立“小切口、深突破”的攻关模式,围绕娄岩院士提出的生态监测AI模型、智能教学评估系统等方向,组建5个跨学科科研小组,由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指导,院士港提供场地支持,形成“问题导向—技术攻关—迭代优化”的闭环创新机制;在成果转化方面,创新“院士港搭桥、校企院共建”模式,通过院士资源对接区内外科技企业,建立“实验室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应用”的转化链条,例如将AI生态监测技术优先对接新疆本地环保企业,智能教学系统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试点推广,让学术成果快速转化为服务新疆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院士港报告会主席台现场
本次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黄正明院长对院士港建设的深远谋划,更实现了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双重落地。娄岩院士的报告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与场景范本,而“三维对接”的融合节点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让人工智能与高校发展、地方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未来,新疆国际院士港将以此次报告会为起点,持续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协同合作,让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提质、科研突破、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效能,为新疆创新型省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