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刘焕兰院士:养生到底养什么?

2020-06-02 08:30:53

2020-06-01

养生到底养什么,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关乎每一个人健康与长寿的世纪之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重视养生了。然而,在养生保健的道路上,随之而来的却是既热又乱,甚至让不少的人误入歧途,有些人认为养生就是吃好、穿好,多吃一些各种各样的补品;也有的人认为养生就要吃得清淡,多吃萝卜、白粥等等。毫无疑问,如此养生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人甚至还会因此而患上相应的疾病。那么,养生到底应该养什么呢?按照《黄帝内经》中“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德全不危”的观念,刘焕兰院士认为:养生有三境,关键在于养身、养心和养德。

健康法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人由“形”与“神”共同组成,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所谓“形”,是指人体一切有形之质,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它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健康的身体是我们进行所有生命活动的必备前提。因此,养身是养生的基础和最低要求,养身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健硕,而且也能使“形健而神旺”。

image.png

“神”是“形”的功能表现。神和形是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为神的载体,而神对形起着主宰和调节的作用。所谓神的概念,广义来讲,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相当于一国之君,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宰,心藏神,故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之论,因此,养神主要是养心。 

image.png

形神共养是方家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而观其本质,养德才是养身之根、养心之本。养生之道,修德为先,孔子在《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故“仁者寿”。《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养生长寿者,也都是“淳德全道”之人。可见,养生必养德,养德养生无二术。德全,意思是指德行完备,正如《庄子·天地》所云:“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长寿法则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养生的第一境界养身(形)是生理养生,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注意营养,加强运动,就可以达到养身的基本目的;而心理养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年代,要做到心态平和的养生第二境界,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为了身心健康,我们又必须去努力践行;养生的第三境界养德,是一种哲理养生、智慧养生,是更高层次的养生,通常也只是圣人们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刘焕兰院士指出:生理养生可以活到“下寿”,即80岁;心理养生可以活到“中寿”,即100岁;而道德养生可以活到“上寿”,即120岁,甚至可以“长生久视”,不可不加以重视。

image.png


image.png

Copyright © 2018.Company name All rights reserved.

回到顶部